查看原文
其他

这部顶流剧到底行不行?

艾飞 局外人看电影 2022-05-10


最近有部大热的剧真是让我大开眼界,这剧都还没开播时,在豆瓣上就出现了一堆两极分化的评价。


这些点评就跟偷鸡的贼似的,原本是想电视剧一开播,在第一时间就上手。


可谁知道平台延迟播放,就提前暴露了,搞得偷鸡不成蚀把米。


更让人觉得烦的是,哪怕是这剧现在播出十几集了,网上有关剧的评论也几乎没法看。


哪哪都是围绕着演员在转,要么是各种彩虹屁,配上精美个人剧照,要么是谩骂攻击,为了黑而黑。


相信大家都猜到了,我说的就是《风起洛阳》,这剧可谓是近期的国产顶流剧,改编自马伯庸的小说,由黄轩、王一博、宋茜、宋轶等人主演。



连着看了十几集《风起洛阳》后,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跟2019年的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太像了。


同样的大唐盛景,同样的一文一武双男主,同样的合作破案,同样的情节密集节奏紧张等等。


只是在内涵上,《风起洛阳》更接近徐克导演的《狄仁杰之通天帝国》,从探案一步步卷入宫廷斗争的漩涡。


虽然没有明说具体的历史背景,但看到大唐那位圣人是女性,就很明显故事是发生在武则天在位期间。


众所周知,武则天当年上位,有很多人不服。


武则天为了排除异己,巩固政权,大力推行“告密”制度,如果是真的,大赏,如果是假的,也不用负责任。


总之,活着的都是听话的。


电视剧《风起洛阳》就是从一个“告密者”的出现开始的。


应该说,这部剧的开头设置还挺有趣,三个主要角色的出场既有日常感又刻画的生动有效。


首先是黄轩演的高秉烛,出场时他是大理寺的验尸人,他一直跟着“告密者”,但他主要盯着的,是那个想除掉“告密者”的杀手。



然后是王一博演的百里二郎出场,工部尚书之子,美食博主,当时他正在品鉴美食,只见“告密者”当街冲向他,欲向他告密。



第三位就是宋茜演的内卫武思月,主要是保护神都安危的,这天刚好陪同一个郡主在逛街。



因此,被当街追杀的“告密者”就像是一根针,不仅同时刺到了三人,还把三人在不知不觉中引到了同一根线上。


接着,冲突进一步加剧。


就在武思月当街把杀手拿下后,“告密者”还是被另一个神秘黑衣人所杀。


更让他们懵逼的是,就连杀手也在大理寺被杀。


可就在这个时候,高秉烛却说,是自己干掉的杀手。


更狠的是,在押送高秉烛的途中,几个官府的人同样惨遭毒手,高秉烛却不见了踪影。


就这样,高秉烛成了通缉犯。



在我看来,《风起洛阳》的前两集是引人入胜的。


它在一个很快的节奏中注入了足够丰富的信息量,观众会很迫切的想要知道,这团迷雾的背后是什么。


原来,高秉烛的目标是一个叫“春秋道”的组织,五年前,这个组织杀了自己的小伙伴,因此这些年一直潜伏在大理寺调查。


“告密者”的出现让他看到了希望,因为他发现,杀害“告密者”的武器和当年杀害小伙伴的武器是一样的。


只是,高秉烛总是晚一步,先是“告密者”被杀,接着是杀手被杀,本来想自认凶手引蛇出洞,没想到还是于事无补,还把自己搭进去了......



而另一边,百里二郎也正在一点点把自己搭进去。


先是百思不得其解,为啥“告密者”会找上自己,对方还没来得及说,就死了。


然后是明明自己很抗拒,但老爹硬是给自己包办了一场婚姻。


这还生着老爹的闷气,谁知道,在大婚这天,老爹却突然被杀了......


就这样,一个是为了小伙伴追凶,一个是为父追凶,加上一个追凶是职责所在的武思月,三人在各自的线索里殊途同归,慢慢地走到一起,共同破案。



就我目前12集的观感而言,《风起洛阳》是要差《长安十二时辰》一个段位的。


给我的感觉就是,《风起洛阳》的里里外外,都是一副别人玩剩下的东西。


究其原因,是各自软实力的差距,在工业层面上,两者差别不大,都是服化道精美到了细节。


但是在故事层面,显然《长安十二时辰》要更别致。


更重要的是,《风起洛阳》的导演和编剧在叙事的处理上,有点华而不实。


很多时候都是用一些虚招来拉动观众的情绪。


我们感受不到人物的魅力,接收不到人物在故事里的迸发的情感张力。


这种缺陷在主要的探案过程中越来越明显。


因为要兼顾三条线,又要让他们彼此交汇,因此在剧中不时会出现一些“硬来”的场景。



比如高秉烛在追踪线索到了河边那场戏。


到了关键时刻,武思月突然就出现了,我知道导演是想在接下来的互动中让两人情感升温。


但这么重要的时刻,是不是出场该有点铺垫。


再比如,在剧中,为了让高秉烛潜入柳家查线索,武思月和百里二郎拖住柳襄。


可这么要命的事情,互动的方式是不是过于儿戏了。


还有,在百里二郎查到重要线索在底层人民生活的不良井时,发现关键信息的方式是不是太简单粗暴。


仿佛一抬头,就看到调查对象,一挥手,就看到重要入口......


你会发现,《风起洛阳》是典型的用设计感明显的戏剧冲突在拖着人物走的破案剧。


这样一来,就会落入戏剧效果需要什么,就临时给什么的刻意感,连人物都道具化了。


不仅如此,《风起洛阳》看似让人应接不暇的破案实则是靠很多虚招在冲击观众。


比如剧中几乎每一集都在死人,比如它的武打桥段又多又长,比如它过于密集的配乐......


以上这些,都是导演的露怯,一切都为了所谓紧张刺激的破案服务。


以至于,人物出不来,情感积累也不够,观众视觉感受上好像是爽了,但看完有点空落落的。



而且,更拉垮的是,剧中演员诠释人物的水平参差不齐。


在我看来,黄轩让高秉烛这个人物立起来了,他是立体丰富的,无论是人物状态还是行为举止,都有角色本身的分寸感。


因此我们能与之共情。


另一个让我惊喜的,是咏梅演的圣人。


可以说,她刻画了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武则天,真正做到了不怒自威,在一种平静柔和的肃穆中让人胆战心惊。



但反观剧中其他两位主演,王一博和宋茜,我个人觉得是单薄甚至是状况之外的。


在这种强戏剧冲突的故事里,他们经常表现的就跟魂还没跟上似的。


因此,我们在剧中经常会看到,在各种生死攸关的时刻,这边打得如火如荼,那边导演为了兼顾他们的戏份,只好不停的给特写。


这种主要人物之间的断裂感,会直接影响到剧的真实感和观剧人的情绪。


就目前来看,《风起洛阳》所谓的大格局其实也并不新鲜。


从“告密者”引出三位主要角色,他们在一路查案的过程里,表面指向的是一个企图颠覆政权的阴谋组织,实际上不外乎阴谋组织的背后是皇家某个大佬。


我看了下,这部剧总共将近四十集,如果后面还是按照目前的套路一路查下去,那可能就要注水了。


当然,我更希望看到它在后面能有些标新立异的东西,能发展出一些真正让人大开眼界的碰撞。


毕竟,花这么长的时间看一部剧,本身就是莫大的支持啊。


如果还只是靠着精美的礼盒奉上一堆司空见惯的内容,那就对不起观众了。


牛逼的影视剧,应该有让观众想要看第二遍的追求。


对演员同样如此,真的有水平,就该在作品里大放异彩,令人信服。


而不是靠作品外一些虚头巴脑的东西来维系虚荣,历史证明,这种盲目的虚荣感维持的假象最终都是会被反噬的。



往期文章世人误解了潘金莲
微信&微博:局外人看电影
顺手点赞|在看,谢~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